涵江:高举巡视“利剑” 震慑“老虎”和“苍蝇”
【发布日期:2017-04-13】 【来源:】 【字体显示: 】 【阅读:次】

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,各地纷纷高举巡视“利剑”,在巡视的对象、范围上逐步实现了全覆盖,进一步畅通了基层群众直接反映问题的通道,解决了一批难点热点问题,促进了基层党风廉洁建设,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,为全面从严治党注入了新势,充分发挥反腐“尖兵”作用。

  追溯中国古代对官员的治理史,汉武帝时,把全国划分为13部,每部设立一名刺史,共13个刺史。刺史的工作方法是“乘传周流”(“传”指公家驿站的马车;“周流”意为到处巡视)。 唐代中央下去巡视的官员,由监察部门的监察御史担任。在地方依山川地理形势划分为10个监察区,也叫“十道”,由中央派遗十道巡按使在各自的监察区内行使职权。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,正式确立御史巡按制度。他以省划分,设立十三道,配备十三道监察御史110人,再从他们中选派巡按御史。巡按御史职责是代天子出巡,“大事奏裁,小事立断”。 虽然古代的这些巡察措施在反腐倡廉上起到一定的正风肃纪的作用,然而,中国幅员辽阔,中央派出的刺史、巡按使、巡按御史等,缺乏现代民族国家有关民主法治的制度安排,不能治本,更不能治标,对吏治难以形成持续的净化作用。

  我党在吸取中国传统治理经验教训上,对巡视制度进行升华与完善,在充分尊重民主和法制的基础上作制度性的安排,并把它作为党内监督的一把利剑,成为上级党委的千里眼与顺风耳,对贪腐行为形成震慑。据数据统计,在已经落马的贪官中,大部分违纪违法线索都来源于巡视组。国家统计局去年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,86.3%的群众认为巡视的利剑和震慑作用得到了发挥,比2014年提高3.1个百分点。实践证明,巡视制度是有效管用的。

  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,执行制度关键靠人,关键在于落实。全覆盖是决心,是努力的方向。因此,如果巡视不能旗帜鲜明地讲政治,按照条例的部署,盯着违反政治纪律和规矩、违反廉洁纪律、违反组织纪律、违反群众纪律、工作纪律、生活纪律发力,围绕重点人、重点事、重点问题开展巡视,巡视全覆盖必将沦为一句空话。这就要求各地巡视组必须明确巡视的内容和要求,聚焦中央大政方针、履行管党治吏政治责任情况、作风建设情况、腐败案件查办情况、回头看工作开展和整改成效情况等,针对当前全盘工作中一些难点、重点、焦点及与当前反腐大背景、“四个全面”、脱贫攻坚等核心工作紧密相关的领域,把巡视火力用在最关键最重要最敏感的地方,当好“千里眼”,找出“老虎”和“苍蝇”,确保巡视发现一切可能发现的问题线索,督促完成一切亟待整改的事项,以巡视监督“全覆盖”强力推进廉政建设,实现巡视的政治意图和廉政效应。同时,还必须充分认识到,巡视仅仅是发现问题,整改才是解决问题。巡视监督的作用能否充分发挥,关键在成果运用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巡视发现问题要深挖线索、顺藤摸瓜,既要叫板,也要较真。发现了问题,查处要到位,如果迂回而过,发现了跟没发现问题一样,或者发现了解决不了,还不如不巡视。显然,倘若有关部门对巡视工作的问题清单、线索清单敷衍了事、束之高阁或久拖不决不了了之,那么巡视工作的实际效果将大打折扣甚至归零。

  巡视,已如一把利剑,巡视出动,就如利剑出鞘,剑锋所向,必有所指,剑锋所指,必然震恐,利剑所及,必然血溅三尺。巡视旨在发现问题、督促整改,促使党风、政风、干部作风改良,营造健康政治生态的清风正气。(陈志平)


分享至